主办单位:石狮市六桂文史研究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源流杂谈
福建方姓渊源考略
作者:管理员 来源: 时间:2015/03/26 10:46:17 浏览次数:2237

闽乡有方,首尊伯虞公,次“六桂方氏”之父廷范公,三为世琮公,四为处朴公,在闽方姓多是此四大系。
   (一)伯虞公字子重,河南光州固始人,为汉江南方氏始祖纮公后裔。唐朝高宗年间,闽南蛮獠啸乱,縂章二年(669)朝廷命陈政及陈元光将军父子,率中州三千六百将士(中副将123员,包括六十四姓,一说五十八姓)入闽平乱。乱定,于垂拱二年(686)诏敕在漳建州治以牧民。初郡址在云霄境内,至玄宗开元三年(716)移漳浦,后再移龙溪即今之漳州城,三千多名将士随郡址迁移,多数在漳定居开祖。时伯虞公为陈将军部将(府兵队正),移漳后,驻守文山而就文山(今龙海崇福)肇基历传。子孙播居今龙海市的崇福、碧浦、霞浒、登地、华瑶、石码,云霄县的阳霞以及漳浦、诏安、平和、华安、东山等县和海外各地。伯虞公是方氏入闽初祖,也是漳属方氏始祖。
   (二)廷范公为储公次子,观之公后裔,莆方始祖方琡四代孙。方琡唐宣宗甲戍科进士,为南唐都督长史,从歙移回河南固始临泉。琡子殷符,于唐僖宗中和四年(884)为威王府咨议,兼御史中丞,晋银青光禄大夫,生七子,其三子即廷范公。廷范公于唐昭宗大顺二年(891)进士,曾任河南固始县尉,继历宰闽之长乐、古田、长溪,赠金紫光禄大夫,父老称之为长官。当时,中原割据,卜居于莆田刺桐巷,名为方巷。廷范公为莆方聚族始祖。廷生七子,中六子都登进士第,封官受禄,世称“六桂联芳”。据方大琮于宋嘉定元年(1208)谱志:“时方五季分裂,豪杰各事于其国,迨宋隆兴,向之仕其国者相与归仕于天子。于是长官子孙彬彬辈出,与中州名士相抗衡,而族始大,故合天下诸方不如莆之盛,合莆诸方不如长官之盛”。可见当时方氏入闽各支,首推长官此支为最盛。而后长官子孙,除莆外,多数下广东,也有分支江西、湖南等地,还有回迁河南固始祖籍地。
   (三)世琮公为唐昭宗名臣,世居南京流水卫,乾宁三年(896)偕闽王王审知,军领先锋,佐辟闽郡,籍落闽邦。公初定于漳地历传。明末,大部分子孙离漳之澄邑,迁福州北门外厦坊村,为此地方氏一世祖。其十三世孙方耀在民国三十四年谱志:“当时厦坊方已历传十五世,八代同堂,千丁相见”。现在澄邑(今龙海石码镇登第)有八十多户,祖庙“明荐堂”,尊其祖日纳斋公。纳斋公讳正,字元珍,以儒行显于漳,定居龙溪之蓝江(即登第),公于宋嘉定十三年(1220)登进士,官拜征仕郎,后作监丞,继任顺昌通判。明未进士方文耀即其裔孙。现居住在福州新店厦坊村,闽侯县方庄、廷坪的方姓人家,龙海市石码镇登地村方氏及台湾省的台中、及台南之朴子、关庙、东势等方氏亦多属世琮公之裔。
   (四)相传后晋高祖天福年间(936—941),莆田竹啸庄翁姓第45代孙有名叫翁乾度者,官拜郎中,娶妻陈氏,生六子皆登进士第,官闽王国,称“翁氏六桂联芳”。时值五代之末,宋王朝之初,中原北方有胡夷侵扰,南方则残唐五代十国,各雄霸一方,未曾臣服。当闽王国先后被吴越及南唐瓜分,最后被宋王朝吞并,在改朝换代之际,翁氏六子虽齐荣号称望族,怎奈时局扰攘,兵连祸结,难避抄家灭族之殃。在翁家被敌围困之时,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殁(保留原姓翁),其余五兄弟皆改姓服,突围逃生。长子处厚改姓洪、次子处恭改姓江、四子处朴改姓方、五子处廉改姓龚、六子处休改姓江,后故居莆田竹啸庄祠堂称为“六桂堂”。翁氏六桂,自宋迄今,约历千年,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廷,最初多在闽粤两省,其后历经元、清两朝异族统治,闽粤有志之士多迁海外,蕃衍生息,落地生根。侨居异乡六姓子孙,为追维祖泽笃志孝友,便相继联络起来,分别设堂为会,名曰“六桂宗亲会”。现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,自1990年首先在菲律宾(马尼拉)召开第一届世界六桂恳亲会,其后每二年聚会一次,先后在台湾(高雄)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(吉隆坡)、泰国(曼谷)、美国(洛杉机)、中国(泉州)、台湾(金门)、印度尼西亚(棉兰)、新加波等召开了十届世界六桂恳亲大会。六桂堂所分之姓,只是原六姓中的一小支派,在久远历史的同流同化过程中,这一小支派渐渐融入了六姓大族群中,真所谓亲其亲是亦宗也。
   另有“方孝孺侄裔即桂岭方派”。  方孝孺惨案, 原籍拘捕家族, 其侄方志道, 方洲二人, 改名逃窜得脱, 于永乐二十年(1422) 来福建. 潜迹于莆田. 方志道死后, 方洲迁涵江桂岭. 因号称"桂岭方" 属后度村, 也称"后度方"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方港水供稿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多源的氏族 闪光的方姓
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《中华方氏全族统谱》

方姓是中国最大的八十个姓氏之一,在安徽、河南和辽东半岛最有影响。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 0.36% ,即每 10 , 000 个中国人中姓方的至少有 36 个,总人口约在 430 万。
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 242 名,占名人总数的 0.53% 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八位;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0.8% ,排在第二十五位;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 0.66% ,排在第三十一位。

历史上重要的方姓人物有:黄帝左相方雷,黄帝妃方雷氏女节,与黄帝同列“七圣”的方明,佐大禹治水的方越,助周宣王中兴的方叔,西汉汝南尹方 纮,东汉洛阳令方储,唐朝上柱国、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,诗人方干,宋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,诗人方凤,词人方乐,状元方逢辰、方山京,元朝文学家方回,画家方从义,明朝学者方孝孺,明清之际思想家兼科学家方以智,清朝散文家方苞,文学家方东树、方玉润,海军将领方伯谦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红军创建人之一方志敏,全国政协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长、国务院副总理方毅,植物学家方文培,工业微生物学家方心芳,语言学家兼文学家方光焘,历史学家方国瑜,哲学家方东美,实业家方树泉。

构成当代汉族方姓主要有三大支:炎帝神农氏后裔、他姓改为方姓以及外族的改姓。

方姓与外族的交融发生较少,主要的事件有:南北朝时江西的山越族有方姓;清朝贵州贵阳地区的土司、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;特别是满洲八旗有方佳氏族,居于沈阳,后来集体改姓方。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。

壹、姜裔方氏渊源与方氏“六桂”

 始祖雷公,字天震,本姓姜,乃炎帝神农氏后裔,约生于公元前 2750年左右。至公时,炎帝已传五千余载。父帝榆罔晚年庸懦,诸侯相侵,暴虐百姓,弗能征。雷与其弟实奋然率旧日兵将北上,至姬水与轩辕氏合,于涿鹿擒杀蚩尤,致天下大定。雷不继炎帝位,乃让轩辕氏为天子,代神农氏,是为黄帝,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,其后代即称炎黄子孙。黄帝以功封雷为左相,赐方山(现今河南嵩山一带的禹州境内西部),其弟实为右相,封于房陵。雷公娶陈郡风寻女,生三子:长明,次清(昭),三永(亮);一女,讳节,有圣德,黄帝纳为妃,生少昊(名青阳)。雷公后裔子孙以封地为姓,尊雷公为始祖。递至周代,有63世方叔,北伐猃狁、南征荆蛮,名震天下,荫封“壮猷元老”,《诗•小雅•采芑》歌之。至西汉末,89世纮公不仕王莽,避居歙之东乡(今浙江淳安),为江南方氏之祖。

从以上祖谱表明,该系在方姓中是得姓最早的家族,人数占方姓总人口 430万中的85%以上,在谱学上称之为方姓的主体族系。至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,衍传160世上下。用雷公像之对联可作为总结:“佐黄帝破蚩尤功垂万古,封方山兴吾族裔布全球”。

“六桂方氏”为纮公之后三大族之一,是福建省方姓中的一支旺族。他们尊雷公 118 世方琡为一世祖。琡公为雷公 91 世观之公之裔,生于安徽歙县,返迁祖籍河南光州(固始)。仕唐,任都督府长史,他的儿子殷符公官授威王府谘议,银青光禄大夫,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。殷符公有七个儿子,第三子廷范公在唐昭宗大顺二年(公元 891 年)登进士,历仕浙江安固(今瑞安)县尉、福建长溪(相当于今宁德市、周宁县、霞浦县、福鼎县、柘荣县以及福安县、寿宁县的部分地区)、古田、长乐三县县令,赠金紫光禄大夫。百姓尊称为“长官”。廷范公后定居于莆田县刺桐巷(后称方巷)。廷范公六子俱荣登进士,封官受禄。长子仁逸官将仕郎、水部员外郎;次子仁岳大中大夫、秘书省少监、上柱国;三子仁瑞将仕郎、秘书省著作郎;四子仁逊大理寺司直;五子仁载礼部郎中、上柱国、金紫光禄大夫;六子仁远秘书省正字。世称“金紫方氏六桂”。“六桂方氏”后裔除留居莆田发展外,现已遍布闽省各地,迁往外地的有广东潮州、普宁、惠来、东莞、番禺、南海、新会及浙江、湖北、河南等省。

此系脉方氏还有一个世界性族团组织——溯源堂。方氏、雷氏之始祖均为方雷公,至宋代方殷符之裔方询,号三七,因避难携家眷徙居广东,易方为邝。因此,方、雷、邝溯源为一家,所以,有“哪里有方雷邝,哪里就有溯源堂,溯源堂遍布世界各地”的说法。如美、加首都均有溯源总堂,各城市均有溯源分堂。溯源堂已召开二十四届恳亲会。

广东台山以溯源堂为依托,创办了方雷邝三姓喉舌——《溯源月刊》,发行于海内外,起到了三姓联谊的纽带作用,至今已有近 80 年的历史。

在广东开平还有方姓的族刊——《古宅月刊》,由前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刊名,同样有近 80 年的历史,发行于海内外。

由于该系方氏历史悠久,人口分布广,所以,方氏宗祠、家庙、古墓等被批准为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达数十处,是此系方氏光辉历史的见证。

贰、翁裔方氏渊源与世界“六桂”恳亲会

翁姓,出于姬姓,始祖为周昭王庶子。相传昭王夫人观白虹而有孕,孩子出生后手掌握拳不开,昭王向孩子手掌吹气,随即而开。左手有纹似“公”字,右手有纹似“羽”字,公、羽二字相叠为翁,因此赐姓为翁,名溢。食采翁山,卒谧端明王。

唐末五代,京兆翁氏三十五世祖何公,随父轩公入闽,卜居莆田福兴里竹啸庄。五代至三十九世乾度公( 898 — 951 年),官拜闽国补阙郎中。娶妻林氏,生有六子。五代后晋天福年间,闽国被南唐和吴越瓜分而亡。翁乾度为避难,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,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龚、汪六姓。公元 960 年,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,翁乾度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,先后中进士,即所谓“三科六进士”,并跻身仕途。长子处厚,字伯起,分姓洪。宋太祖建隆元年( 960 年)进士,特授承议郎兼殿中丞,上柱国,赐绯鱼袋。次子处恭,字伯虔,分姓江。宋太宗雍熙二年( 985 年)进士,官拜泉州法曹。三子处易,字伯简,留本姓翁。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,官至剑南少尉。四子处朴,字伯淳,分姓方。宋太祖开宝六年( 973 年)进士,官拜泉州法曹。五子处廉,字伯约,分姓龚。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,官至大理寺直,监察御史。六子处休,字伯容,分姓汪,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,官拜朝散郎、韶州通判。当朝六兄弟齐荣,显赫一时,被誉为“六桂联辉”。此即“六桂堂”的由来。

六桂传至南方诸省市,并向海外发展,六桂分姓后融入原有六姓大族群中,历经一千多年,同流同化,目前难理清其支系。“六桂堂”分姓的堂号(灯号),均沿用六姓原有的堂号,如洪氏的“敦煌”,江氏的“济阳”与“淮阳”,翁氏的“盐官”,方氏的“河南”,龚氏的“武陵”,汪氏的“平阳”。翁裔六桂,自宋迄今,约历千年,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延,最初多在闽粤两省,其后历经元、清两朝异族统治,闽粤有志人士多迁海外,蕃衍生息,落地生根。侨居异乡六姓子孙,为追维祖泽,笃志孝友,便互相联络,于 1932 年以来,分别于菲律宾、新加坡、槟榔岛、仰光、厦门、泉州、安海、石狮、漳州,各处先后分别设堂为会,名曰“六桂宗亲会”,现在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。中国闽南沿海侨乡,在侨亲的推动下,四十年代也相应建立“六桂堂”组织。

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,世界六桂宗亲联系更加紧密。菲律宾六桂堂为寻根溯源,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,开展商贸合作,因而倡议两年一度召开世界六桂恳亲大会。这个倡议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六桂堂的响应。自 1990 年至今,已先后在菲律宾马尼拉、台湾高雄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吉隆坡、泰国曼谷、美国洛杉矶、中国泉州等地召开,如今已开过七届。

在历届恳亲会上,均邀请方雷公后裔之“六桂”宗亲代表出席大会,并在纪念册中将两源之方氏同时阐述。据福建归统各支调查,至今在福建尚未发现翁裔方氏后裔。

(又据大量资料显示:翁裔四桂处朴公住竹啸庄,处朴生铣、纬、绎其后代现居莆田涵江、黄石、塘尾等地,都姓翁,可见四桂没有改姓方,和方姓毫无关系。据说莆田翁方龚三姓都有自己的六桂堂,其他五姓出自翁姓之说,纯属侨胞在海外谋生,为壮大自身的力量而实行的一种带宗会性质的联合,用以对付异族的欺侮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)

叁、匡裔方氏渊源

江西兴国、于都及福建宁化等地方氏,源于晋阳人句须,为鲁匡邑宰,以邑为氏姓匡。传至 35 世匡衡,为汉丞相。至 71 世匡威,“肱公之子,为南唐御史大夫。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,奉旨告天下,始易匡为方。”方威即为此系方姓之初始祖。以“晋阳”为堂号。

自威公于宋太祖建隆元年(公元 960 年)姓方始,至今已历 1043 年,现有后裔(生存男女) 12000 余人,其中江西于都 8000 余人,兴国、于都、福建宁化等地散居 4000 余人。

肆、凌裔方氏渊源

皖岳方氏,祖籍江西,受姓凌氏。聚居鄱湖,散居彭蠡。

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(公元 1363 年)八月,明(朱元璋)汉(陈友谅)鏖战鄱湖,干戈扰攘。凌氏迁潜始祖载旺公因避战乱,偕兄载兴,携眷唐、沈,旅居庐阳之舒城。明初( 1368 年),公游潜山响肠河,见山川灵秀,民风淳朴,系一方乐土,堪称桃源胜境,遂徙居之,易凌为方,系河间郡、敦睦堂。该源方氏距今已有 640 年历史,衍传 25 世,男女总人口 12790 人,其中安徽省潜山、岳西支系 9890 人;分宗支系安徽省霍山、宣州、旌德、广德、来安、贵池、灵壁、芜湖、休宁、舒城共 810 人;浙江省安吉、临安、金华(东屏庄)、桐庐、建德、淳安共 1540 人;江西省彭泽、杨梓、金溪、资溪共 300 人,江苏省金坛、栗水、句容共 120 人;台湾省 80 人;美国 50 人。

伍、李裔方氏渊源

    始祖孔成公原姓李,自明宣德年间(公元 1426 — 1435 年)由江西吉安永新与兄弟四人同徙楚南衡山,后次弟孔志公迁湘潭,三弟孔文公迁巴陵,四弟孔怀公迁盖阳五里牌,地名方家岭,孔成公则占籍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。至公之玄孙时,因遭鼎革之际,兵焚之余,李姓差徭繁重,复值派衍方字,故改姓方氏,堂号河南,宁邑一都四区方家山为肇姓之基。距今近 500 年。

陆、罗裔方氏渊源

辽宁法库县的方氏家族,据传原本系罗成后代,本族每代人的小脚指甲所以都不规则,就是因为罗成少年习武,往地上戳枪时不慎误伤脚趾所致。罗氏后不知何故触犯天颜,惨遭灭门之祸,幸存者只得隐姓埋名,随母之姓改罗为方。

据该支续谱主笔方宏声先生考证:该族祖居为山东省,明朝时在临海的登州一带,明末清初时迁到济南府的淄川县。方罗两姓确有十分深远的渊源,因清兵入关后,从山东等地大举移民关外,当时的方家被列为移民对象,可因其生浩富裕,有些故土难离,便由其外甥罗有功改罗为方,顶替来到辽宁省法库县大孤家子镇境内居住,取名方石砬子,现为行政村名。从外祖之姓尊方有功公为本方氏初始祖,迄今有近 300 年的历史,已衍传十余世。

   
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:闽南六桂宗亲总会 All Rights Reserved.
电话:0595-88887361 0595-83138766 传真:0595-88785569 邮箱:2855892285@qq.com QQ:2855892285
地址:石狮市八七路1442-1444号六桂大厦           闽ICP备13006134号-1    后台管理